2021年1月2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启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为做好迎评促建工作,学校开设“迎评促建”专栏,普及评估相关知识,宣传评估工作动态,希望广大师生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评估指标体系内涵要求,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工作迎接审核评估。
1、 学校校训、学校精神
校训:力学笃行
长大精神:崇德求真,实干担当
2、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办学理念: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
办学类型定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拓展留学生教育。
学科专业结构定位:主动融入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长沙支柱产业集群,形成以工程应用类学科专业群为主体,文化创意类与现代服务类学科专业群为两翼,理、工、文、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长沙,面向湖南,辐射全国,放眼全球,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办学规模定位: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7500人左右。
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学校在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实现“升硕”目标,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十四五”末各项办学指标基本达到教育部关于“大学”设置的要求;“十五五”期间——学校办学规模20000人左右,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条件更加完善,治理体系更加先进,发展格局更加开放,“十五五”末各项办学指标全面达到教育部关于“大学”设置的要求,推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建设跃上新台阶;远景目标——学校办学规模30000人左右,实现“升博”目标,办学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彰显,育人成效和校友表现赢得良好口碑,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且成效显著,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
3、学校专业建设成效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 51个,涵盖七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类24个,占47.06%;管理学类6个,占11.76%;文学类6个,占 11.76%;艺术学类9个,占17.65%,理学类3个,占5.88%;法学类2个,占3.92%;经济学类1个,占 1.96%。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应用特色学科8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
4、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建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思政课“金课”75门,共80门省级及以上课程。校级优秀课程、优质课程134门(含在建54门)。
5、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与结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915 人,外聘教师 288 人,生师比为 17.15:1。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 109 人,占比为11.91%;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教师 284 人,占比为 31.04%。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和博士)的教师865人,占比为94.54%,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51人,占比为49.29%。专任教师中45岁及以下教师606人,占比为66.23%。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347人,占比为37.92%。
6、学校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学校制定了教学运行、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学生发展四大类质量标准,形成了涵盖本科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
教学运行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及其相关管理规定、教师教学工作规程以及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考核等质量标准。
教学建设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质量标准。
教学管理质量标准。主要包括院部教学工作评价、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室绩效评估等实施方案;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教学事故认定等基本制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领导干部听课、学生评教、同行评教、教学奖励等保障措施。
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学籍管理规定、学位授予条例、奖学金评定办法、素质拓展学分认定方式、违纪处理办法、学业预警机制等。
来 源 | 审核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