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场推进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18-01-22 责任编辑:王思乂  来源:中国教育报 

把思政课纳入“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中共上海大学委员会)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上海大学把思政课作为人才培养核心课程,纳入“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从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深化改革,将思政课建设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课程。

汇聚多学科育人资源,增强思政课堂理论说服力。一是开展集体备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上海大学制度化推进集体备课会,校领导全程参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专业教师共同讨论,“备理论”“备学生”“备热点”“备方法”,遵循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特点,使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有计划、分专题地进入课堂,根植于大学生思想深处。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发挥马工程统编教材优势。积极建设立体化教材体系,基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思路,参与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南》《高校思政课教师学养读本》,着力解决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帮助教师把教学重点难点讲深讲透。三是打造品牌,建设好“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邀请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组建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域的教研一体化师资团队,在全市率先推出“大国方略”思政课选修课,第一时间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打造多元化师资团队,增强思政课堂吸引力。一是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立交桥”式培养体系。充分运用上海市示范马院、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等平台资源,以“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打造“上海大学思政课教学论坛”等品牌项目,让教师不出校门就能和全国的名师大家交流互动;另一方面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培训,构建生态式队伍培养体系。二是首创“项链模式”,汇聚各条战线优秀人物走进思政课堂。学校自2006年开始探索“项链模式”,在思政课堂引入名师大家、党政领导、企业高管等各条战线精英人物,构建了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政课教学人才体系。三是依托同城平台,实现全市优师资源共享。自2014年起,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大学试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城平台计划”,专门设立招生名额,邀请全市高校知名专家、教师来校担任兼职博导、硕导,组建联合导师团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

推出多样化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堂实效性。一是课堂始终回应大学生现实疑惑。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深化“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改革。在近8年的实践中,上海大学共收集整理学生原始问题近10万个,建立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课程教学问题库,编撰出版《思考与解读》《释疑与解惑》《教学与实证》等系列教学研究成果。二是课堂始终注重话语体系转化。连续举办7届“上海大学思政论坛”、204期社科论坛,组织实施28期教学基本功培训,帮助教师以话语创新“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增强理论回应时代问题的能力。三是课堂始终与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进行“微课程”教学改革,建立思政课“微课程”视频库,探索了基于问题解析的课堂课外、线上线下连接式教学模式,师生在“乐乎圈子”网络论坛上发帖成千上万,表达真情实感,通过课堂互动、随堂反馈、课后网络互动等方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