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2023-06-29 责任编辑:黄清迎  来源:湖南日报 

核心提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要把握好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最佳结合点,让高等教育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引领作用。

黄清迎 徐远超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坐标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深入分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原因、本质特征、主要趋势,对于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发展背景、比较优势,科学确定我国教育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战略定力、战略进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滞后,是国家和民族落后的重要因素。20世纪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变革的先行。今天,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世界先进的现代教育国家行列,不仅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出坚实一步。“十三五”时期,高等院校承担60%以上的国家基础研究和重点科研任务,承建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出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高等教育事业成为强国富民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据有关权威机构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

过去几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起丰富的经验。但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方面的现实挑战和发展掣肘。从发展导向来看,受过度关注办学要素投入等影响,致使我国高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从发展布局来看,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从发展方式来看,受大学与政府之间行政化关系的历史惯性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高校治理模式,致使高等教育在入学机会、资源分配、成果覆盖等方面均未完全实现共建共享。

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性体现,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升级版”。以问题为导向,保证我国发展高等教育既强调发展理念的系统性,更须凸显发展目标的共享性和发展方式的差异性,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树立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科学理念。坚持系统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需求,是确保高等教育发展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治理结构。大学本质上是学术机构,既要坚守学术本位,强化学术权力对学术事务的决策权和资源配置权;更须健全和完善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制,确保党的领导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域覆盖,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另一方面,以系统思维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立足人才成长规律,从培养目标、过程、结果构建大中小学的教育衔接体系;借鉴国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成功案例,立足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构建政府、高校、社会的立体评价体系和“管办评”相对分离又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等。美国在创新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机构或专业性协会所组成的自愿性民间组织对院校和专业两方面进行认证、评估,以此促进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逐步提高办学质量。这一典型做法对深化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深刻启示。

彰显高等教育共享发展的价值目标。共享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伦理追求与价值目标,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根本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一方面,高等教育发展应体现普惠性与公平性。在数量上,根据区域人口基数稳步提高属地高校对本地生源的承载力,满足在“家门口上大学”的需求;在质量上,加快建设各层各类的一流大学,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大学”和“上合适大学”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发展应当体现多元性、多样性。应当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创新高校办学方式,建立健全全面、多样和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搭建起高等教育服务全民学习的“立交桥”,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高校多元主体共建,不断满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湖南省在加快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可大力推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地缘相近的知名高校初步实现学分互认、课程互选、场地互享、教师互聘、学生互访等,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开放共享,能极大促进湖南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探索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实践方略。差异化发展是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趋同化”等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以“中国特色”引领我国高等教育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一方面,高校应当采取分类化、差异化的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各安其位、各展所长、特色发展、错位竞争,从整体上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如“双一流”大学应当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需求等,遵循“宏观有序,微观搞活”的原则,采取“多元评价”和“分类特色发展”方式,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促进一流大学的发展;地方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应当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积极参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构建,着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应当采取精准化、个性化的育人方式,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构建精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层次培养与分类招生的体制机制、符合市场需求的学习评价机制、市场人才需求的动态调整机制、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灵活实用的融合机制、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机制等,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性转变。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长沙学院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研究”(21A01)阶段性成果】

来源:湖南日报 2023.06.29

链接:https://epaper.voc.com.cn/hnrb/html/2023-06/29/content_1636682.htm?div=-1

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有